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汪冠、沈捷)近日,红安县融媒体中心携手红安县楚剧团联合策划拍摄爱国系列主题组图,以镜头为笔回溯革命岁月,将红色历史与非遗文化巧妙融合,打造沉浸式红色记忆载体。
此次拍摄聚焦红安本土重大革命场景,通过专业布景与演员演绎,精准还原黄麻暴动的激昂瞬间与大别雄风的壮阔风貌。楚剧团演员身着根据史料复刻的革命时期服装,手持老式步枪、大刀等道具,眼神坚定、姿态昂扬,生动再现了当年革命志士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每一张组图都仿佛将观者带回那个战火纷飞却热血沸腾的年代。
其中,“女将缝军旗”场景成为系列组图的亮点。拍摄团队特别邀请红安绣活非遗传承人指导,将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红色叙事。演员化身革命女将,手持针线以红安绣活特有的“打籽绣”“盘金绣”技法,在红布上细致勾勒,指尖翻飞间,一面象征信仰的军旗逐渐成形。场景旁还摆放着竹篮、陶罐等道具,暗合“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红安革命民谣,既展现了女性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也让非遗技艺在红色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我们希望通过‘影像+非遗’的创新形式,让红色故事更有温度、更接地气。”红安县融媒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继续创新创作形式,深挖红色故事,让更多人透过镜头感受红安的红色底蕴与非遗魅力,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这片被称作“中国第一将军县”的红安热土,原名黄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更是大别山精神的源头与核心。从1923年建立党组织到新中国成立,红安26年革命武装斗争不断,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领导人及61位开国将军,14万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生命,“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民谣正是其革命史诗的生动注脚。此次镜头下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大别山精神的鲜活注脚——黄麻暴动的呐喊诠释着“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刚毅,女将缝军旗的坚守彰显着“坚守信念、紧跟党走”的赤诚,军民同心的画面印证着“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的底色。
先烈的热血浇灌出今日的盛世,精神的火炬照亮着前行的征程。这组红色主题组图既是对红安先烈的深情告慰,更是对大别山精神的当代诠释。在国庆来临之际,它以影像为礼,让红色记忆直抵人心,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向伟大的祖国致敬。
萧山股票配资,低息配资公司,安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