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2025年乌镇峰会的展馆里,你可能会感觉到一种微妙的变化。

京东的刘强东依然在开幕式上宣布着“全球首个全无人配送站”的计划——这是他时隔八年的回归。但不少人的注意力,早已转向了下午那场被围得水泄不通的“六小龙对话”。
这六家来自杭州的年轻公司,做的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生意”。宇树科技的王兴兴在台上聊着机器人,说具身智能的发展“像做梦一样快”;云深处科技的朱秋国更务实,他关注的是怎么让机器人在五到十年内真正走进工厂和家庭。
旁边,强脑科技的韩璧丞在解释脑机接口怎么从实验室走向生活;而游戏科学的冯骥,则把《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归功于中国游戏产业长期积累的“大水大鱼”。
你如果熟悉前些年的乌镇,可能会记得那时媒体最爱拍的是“大佬饭局”,谁和谁同桌都能成为话题。而现在,饭局不再举行,老牌企业家渐渐退到幕后,聚光灯下是一群更年轻、更专注在具体技术上的创业者。
这或许说明了一件事:互联网本身,正在从那个需要被追逐的“风口”,慢慢变成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它不再只是“做流量、做平台”的生意,而是成了各行各业创新的“底座”。
“做梦一样”的技术,和它背后的土壤
“六小龙”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来自杭州。
王兴兴在对话一开始就提到,杭州乃至整个中国的创业环境,给了他们“发挥真正价值”的机会。这话听起来有点官方,但背后的数字是实在的:浙江的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已超过一半,而杭州作为互联网重镇,长期以来积累的人才、资本和开放氛围,成了这些技术型公司成长的土壤。
这并不是说别的地方没有机会。比如广东,数字经济总量已经突破7万亿元,制造业基础尤其雄厚。这份扎实的产业基础,反而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落地的最佳试验场。
乌镇峰会期间,小鹏汇天宣布2026年将量产飞行汽车;优必选的机器人在全运会开幕式上敲响了千年古乐器。这些公司不一定被称为“小龙”,但他们在自己赛道上的探索,同样代表着中国科技产业的另一种突围路径。
我们正在经历怎样的转变?
如果你留意今年乌镇峰会的细节,会发现“AI+”已经渗透到各个角落:
蚂蚁集团展出了“百灵大模型家族”,工作人员提到他们自研的“棒冰”算法,解决了大模型训练中的稳定性问题;
政务领域也在快速接入AI,比如DeepSeek出现后,许多地方政府开始用它做智能问答、服务导办;
甚至一份会期发布的报告显示,国内已有超过300个地区和部门接入了这类大模型。
这些变化并不惊天动地,但它们在悄悄改变我们生活的细节:可能是你办社保少跑一次街道,也可能是工厂里多了一个不会累的机械臂。
互联网的发展,似乎正从“颠覆式创新”转向“融合式渗透”。它不再只是那个改变我们购物、社交方式的“新东西”,而是成了支撑其他技术创新的基础。
结尾的一点感想
“六小龙”的走红,或许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它像是一个信号:当互联网变得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真正的创新反而会发生在那些能与具体产业、具体场景深度结合的领域。
这不代表老牌企业不再重要——刘强东宣布的无人配送站,依然是物流行业的重要进展。只是说明,这个行业的舞台变宽了,能容纳更多元的声音和探索。
而对于像广东这样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来说,也许不需要执着于是否能有自己的“六小龙”。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让已有的制造业优势,成为这些新技术落地时最肥沃的土壤。
毕竟,最好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是复制别人的模式,而是让不同的种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方式。
萧山股票配资,低息配资公司,安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