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总理莫迪在海事周活动上,向来自八十五个国家的代表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他声称,印度要将其在全球造船市场的份额,从当前微不足道的百分之一,一举提升到百分之二十。
可现实的骨感,总能瞬间击碎丰满的理想。支撑这个宏伟目标的,是印度造船业的支柱企业,科钦造船厂。这家船厂近年来的年均造船量,只有区区五艘。这样的产能,放到中国造船业的庞大体系里,恐怕连一个普通的“小船厂”都算不上,更像是个家庭作坊。一边是占据世界五分之一的雄心,一边是小作坊级别的产出,这中间的鸿沟,大得让人咋舌。
一艘航母造了十七年
要看清印度造船业的真实底色,不妨从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巅峰之作”入手。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这无疑是印度举国上下的骄傲。它被视为国家工业实力和战略自主的终极象征,是印度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一步。然而,这顶桂冠的背后,却是一段漫长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建造史。
从项目正式开工到最终交付海军服役,这艘航母足足耗费了十七年光阴。更离奇的是,在这十七年里,它竟然经历了三次下水仪式。每一次下水都伴随着盛大的宣传和国民的欢呼,但随后又不得不返回船坞继续未完的工序。这种反复折腾的过程,早已不再是技术难题那么简单。
它暴露的是印度工业体系深层次的顽疾。项目管理的混乱、供应链的脱节、生产流程的低效,在这一国家级重点工程上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当一个国家倾尽全力打造的旗舰项目都如此步履蹒跚,人们又怎能相信,它的常规造船能力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呢?“维克兰特号”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是辉煌成就,而是工业基础的真实虚实。
增长全靠别人喂饭
当然,印度方面也拿出了一些亮眼的数据来支撑自己的乐观。比如在二零二三财年,印度全国完成了两百艘船舶的建造,这个数字是二零二零财年的三倍。作为行业龙头的科钦造船厂,其最近一个财年的销售额也增长了超过百分之二十,达到了约五百亿卢比。从数字上看,的确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这增长的背后,却缺少了最关键的内生动力。印度造船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输血”。回顾历史,科钦造船厂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小型船舶建造技术,是在日本三菱重工长达十年的技术帮扶下才实现的。学步阶段,就需要别人搀扶十年之久。
如今,历史似乎又在重演。就在今年七月,科钦造船厂与韩国现代重工签署了技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希望借此获得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最近,他们从法国达飞海运集团拿到的那笔六艘液化天然气动力集装箱船的订单,正是这次合作的直接产物。没有韩国的技术支持,这份高端船型的大单根本无从谈起。这种增长模式,本质上是技术换市场,是给别人打下手分一杯羹,距离真正的独立自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砸钱学不来的真功夫
为了圆这个造船大国梦,印度政府确实是下了血本。一项高达七十八点六亿美元的庞大扶持计划已经推出,专门用于投资造船和相关的海洋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设立了一个三十亿美元的海事发展基金,并为本国船厂提供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高额造船补贴。甚至不惜出海收购斯里兰卡的亏损船厂,试图通过“买买买”来快速扩张版图。
这种不计成本的“氪金”行为,展现了印度政府急于求成的迫切心态。然而,造船业的竞争,从来不是一场简单的金钱游戏。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工业实力的体现,是一场体系对体系的较量。这其中真正的“硬核装备”,是砸钱也未必能学来的。
看看世界第一的中国造船业,它的成功绝非偶然。背后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的强大产业集群。在这里,一家大型船厂的数百公里范围内,可以找到所有需要的配套厂商,从特种钢材、船用主机到精密的导航电子设备,应有尽有。这种完整的产业链,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和沟通成本,确保了生产的高效协同。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干船坞和起重能力最强的龙门吊,这些重型基础设施保障了无与伦比的规模化生产能力,能将成本压缩到极致。再加上国家战略的长期支持和海军订单对高端技术的拉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这些系统性的优势,别说现在的印度,就连老牌造船强国韩国和日本都难以复制。
天上掉的馅饼也烫手
在印度看来,当下的国际环境似乎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中美之间的贸易紧张关系,让一些国际企业开始寻求供应链的“去风险化”,希望在中国之外寻找备用选择。这股潮流,让印度看到了“捡漏”的希望,仿佛全球订单的“邀请函”正在向它招手。
然而,这个看似美好的“机会窗口”其实非常脆弱。美国对中国船只拟征收的港口费,也仅仅是达成了为期一年的“休战协议”。窗口期短暂且充满不确定性。更关键的是,对于全球船东这些精明的商人而言,选择造船厂的核心标准永远是两个:成本效益和交付可靠性。
印度目前最大的国产油轮仅为九点三万吨,连超大型油轮的门槛都还没摸到。其全球订单份额在二零二四年还不到百分之零点二。这样一个还在新手村挣扎的玩家,如何让手握百亿订单的国际航运巨头们,将自己昂贵的资产和未来的生意,托付给一个连交付时间都难以保证的工业体系?这个从天而降的“馅饼”,印度或许有心去接,但其孱弱的工业手掌,很可能被烫得不轻。
结语
与其忙着在国际舞台上喊出惊人的口号,不如先脚踏实地,解决自身最根本的问题。印度总理莫迪口中的“巨大速度和活力”,与行业内部的清醒认知形成了鲜明对比。科钦造船厂的董事长马杜·奈尔就曾坦言,造船业的增长“至少需要十五年,甚至更长,一切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
当决策层的豪情壮志与执行层的理性判断出现如此大的偏差,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印度造船业的症结,不在于缺乏野心,而在于其野心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工业基础、技术积累和管理能力的承载范围。在真正补齐自身短板,将年产五艘船的“小作坊”真正升级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船厂之前,任何关于超越中国的宏大叙事,都难免会成为外界眼中的笑谈,最终也只能是写在纸面上的“KPI式做梦”。
萧山股票配资,低息配资公司,安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